U盘PE| w764位旗舰版下载 | U盘装win7系统 | U盘启动 |win7pe | win10下载 |加入收藏土豆PE官网U盘PE,U盘装win7系统,win7pe,U盘启动,U盘装系统,w764位旗舰版下载站!
当前位置:主页 > 帮助中心 > 常见问题解答 >

因特网的发展史(因特网的发展史可以从几个方面讲)

来源:http://www.tudoupe.com时间:2023-03-30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一共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什么?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我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因特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因特网,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因特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因特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因特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我国因特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因特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因特网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我国因特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我国因特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1986 : Dial up (Terminal)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WWW站点242739个,国际出口带宽3257Mbps。详情可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Internet发展大事记》。 中国目前有十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互联网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互联网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200家左右。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先后启用了数个国际光缆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韩、环球海底光缆系统、亚欧陆地光缆系统;正在建设的有:亚太2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亚欧海底光缆。1999年共有13条国内干线光缆投入使用或试运行。光缆总长100万公里。国内互联网骨干网络对原有信道全面扩容,中继电路以155M为主。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可达2.5G-40G。Internet的应用范围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互联网(Internet)发展简史:Internet的的原型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ARPANET(阿帕网),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坏时,其余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net。其应用范围也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Internet发展简史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最早的Internet,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采用TCP/IP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6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三、中国的Internet1.Internet的阶段性发展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net,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Internet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net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net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net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net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net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net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2.今后发展重点尽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但政府还是对中国Internet今后的发展重点作了布署,了解它们对我们今后的宽带生活非常有用:(1)根据国务院已颁布的《电信条例》和《Internet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已有的网络管理法规,并根据网络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规;(2)扩大网络规模,优化网络结构,避免重复建设,使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发展;(3)在基础网络方面,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价格降低,改善服务,解决带宽这个制约网络发展纳瓶颈问题;(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公共数据库等,丰富网上中文内容;(5)要十分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目前,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有多项科研计划专门研究,一些成果已开始应用。(6)加强中国与国际网络界的联系。中国教育和科研部门已经开始与国外的关于下一代Internet的合作研究。第一代Internet主要是由国外研究发展的,中国起步虽晚,但是通过努力已经逐渐拉近了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四、Internet带来的机遇与挑战Internet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同时,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Internet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己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中国Internet发展中还存在着另一些问题。首先,中国Internet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户总数上,目前全球网民已超过两亿,其中有一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网民数量都领先于中国。但是已经有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跃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网络用户的普及率还十分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了30%以上,而中国仅仅有1.4%。 其次,中国的网络规模距离网络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增加,宽带技术的使用,在网络规模上会有稳步的发展。第三,中国的网络管理法规还相对滞后和不够完善,要根据国家已颁布的《电信条例》修订现有部门规章中不适应的部分,为新业务制定新规定,做到法规到位。第四,由于语言和观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资源上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国网络业在资本投入、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国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国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一共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什么?

Internet的发展历史

1968年1968年,参议员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听说BBN赢得了ARPA协定作为内部消息处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发送贺电祝贺他们在赢得“内部消息处理器”协议中表现出的精神。1978年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贝协议)在贝尔实验室被提出来,1979年,在UUCP的基础上新闻组网络系统发展起来。新闻组(集中某一主题的讨论组)紧跟着发展起来,它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换信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然而,新闻组并不认为是互联网的一部分,因为它并不共享TCP/IP协议,它连接着遍布世界的UNIX系统,并且很多互联网站点都充分地利用新闻组。新闻组是网络世界发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第一个检索互联网的成就是在1989年发明出来,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体成员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创造的,他们为FTP站点建立了一个档案,后来命名为Archie。这个软件能周期性地到达所有开放的文件下载站点,列出他们的文件并且建立一个可以检索的软件索引。检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识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McFill大学,拥有第一个Archie的大学,发现每天从美国到加拿大的通讯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访问Archie。学校关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这么大的通讯流量,因此只好关闭外部的访问。幸运的是当时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BrewsterKahle,当时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计算机)发明了WAIS(广域网信息服务),能够检索一个数据库下所有文件和允许文件检索。根据复杂程度和性能情况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简单的可以让网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计算机公司维护着在全世界范围内能被WAIS检索的超过600个数据库的线索。包括所有的在新闻组里的常见问题文件和所有的正在开发中的用于网络标准的论文文档等等。和Archie一样,它的接口并不是很直观,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费很大的工夫。1989年1989年,在普及互联网应用的历史上又一个重大的事件发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人----这些人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这个协议,1991年后称为WWW(World Wide Web),基于超文本协议――在一个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连接的系统,当你阅读这些页面的时候,你可以随时用他们选择一段文字链接。虽然它出现在gopher之前,但发展十分缓慢。由于最开始互联网是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于研究部门、学校和政府部门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务于研究部门和学校的商业应用之外,其它的商业行为是不允许的。90年代初,当独立的商业网络开始发展起来,这种局面才被打破。这使得从一个商业站点发送信息到另一个商业站点而不经过政府资助的网络中枢成为可能。1991年1991年,第一个连接互联网的友好接口在Minnesota大学被开发出来。当时学校只是想开发一个简单的菜单系统可以通过局域网访问学校校园网上的文件和信息。紧跟着大型主机的信徒和支持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拥护者们的争论开始了。开始时大型主机系统的追随者占据了上风,但自从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宣称他们可以很快建立起一个原型系统之后,他们不得不承认失败。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倡导者们很快作了一个先进的示范系统,这个示范系统叫做Gopher。这个Gopher被证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后的几年里全世界范围内出现10000多个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知识。在一个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个数字选择你想要的菜单选项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选择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Gopher系统。当University of Nevada(内华达州立大学)的Reno创造了VERONICA(通过Gopher使用的一种自动检索服务),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强了。它被称为VeryEasyRodent-OrientedNetwideIndextoComputerizedArchives的首字母简称。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网一样搜集网络连接和索引。它如此的受欢迎,以致很难连接上他们,但尽管如此,为了减轻负荷大量的VERONICA被开发出来。类似的单用户的索引软件也被开发出来,称做JUGHEAD(JonaysUniversalGopherHierachyExcavationAndDisplay).Archie的发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坚持Archie是Archier的简称。当VERONICA和JUGHEAD出现的时候,表示出非常的厌恶。扩展资料互联网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成本低,优点如下:1、互联网能够不受空间限制来进行信息交换2、信息交换具有时域性(更新速度快)3、交换信息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可以互动交流)4、信息交换的使用成本低(通过信息交换,代替实物交换)5、信息交换的发展趋向于个性化(容易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6、使用者众多7、有价值的信息被资源整合,信息储存量大、高效、快速8、信息交换能以多种形式存在(视频、图片、文字等等)
Internet 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诞生。2.在50年代初计算机实现商品化达到了批量生产的状况。计算机体系结构日趋成熟,计算机用户激增,美国军方、各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购置和装备了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以及数据的积累后,如何把分布在各地、各单位的计算机连接成网络,互相通信,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个课题就自然而然的提到了计算机用户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面前。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和用户开始把眼光投放到了这个领域。3.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始为美国空军设计称为SAGE的半自动化地面防空系统。这个系统分为17个防区,每个防区的指挥中心装有两台IBM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防区内各雷达观测站、机场、防空导弹和高射炮阵地,形成联机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程序辅助指挥员决策,自动引导飞机和导弹进行拦截。SAGE系统最早采用了人机交互的显示器,研制了小型计算机形式的前端处理器,制订了数据通讯的最初规程,并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算法。这个系统于1963年建成,被认为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先驱。4.紧接着对计算机网络发展起了先导作用的是美国国防部(DOD)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其关键人物是利克里特(J.C.R.licklider)博士。1962年8月,还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利克里特在其论文“在线人机通信”中提出了“银河网络”的概念,预见到全球的计算机将互联起来,使任何人都可以快速的访问任何地点的数据和程序。这种概念和今天的internet十分接近。ARPA自成立以来,基于当时冷战的需要,急于解决一旦核战争而使某些通信线路遭到破坏时,指挥战争的命令和信息如何仍能可靠地传输这个问题。因此,利克里特在论文中提出的概念和思想引起了ARPA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于是,就在这篇论文发表短短几个月后,利克里特应聘成了ARPA的计算机研究计划负责人。此后,ARPA开始了有组织、大规模、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开发。5.1965年,ARPA、MIT的林肯实验室以及CCA公司联手开展了计算机互联的实际工作,建立了一个由3台计算机组成的实验性网络。实验网中的3台计算机通过低速拨号的电话线直接连接起来。这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广域计算机网络。并在这次实验中提出了“包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导致了今天广泛应用于Internet的TCP/IP协议的研究和开发。6.1968年,ARPA联合后来成为BBN planet的公司着手进行ARPANET的建设。至1969年底,在两家公司的密切配合下,做为Internet前身的ARPANET正式开始运行。ARPA最初只包括4个站点,以电话线路作为主干网络,它们分别是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UCLA,加洲大学圣巴巴分校UCSB,犹它大学Utah和斯福坦研究所SRI,连接的四台计算机分别是:IBM360/75,Sigma7,PDP-10,SDS940。两年后,建成15个节点,进入工作阶段。此后,ARPANET的规模不断扩大。到70年代后期,网络节点超过60个,主机100多台,地域范围跨越了美洲大陆,连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通过通信卫星与夏威夷和欧洲等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ARPANET的主要特点是:1.资源共享;2.分散控制;3.分组交换;4.采用专门的通信控制处理器;5.分层的网络协议。这些特点往往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典型特征。7.1983年,由于安全和管理上的需要,ARPANET被分割为两个互相连接的网络,即ARPANET和MILNET,它们之间仍可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这个互联网最初被称为“DARPANET”,但不久就被简单地称为“Internet”这就是最早的“Internet”,它标志着Internet的诞生。不就之后,为了使今后加入Internet的网络和主机不对现有网络产生任何影响,美国国防通信局DCA决定所有ARPANET上的主机都必须使用当时已发展得很完善的TCP/IP协议,这导致Internet环境的形成,为今后Internet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8.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络NSFNET的诞生在Internet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一个划时代的作用。NSDNET将美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连接到了分布在美国不同地区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不久又将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中等级别的计算机中心连接起来。9.1986年,美国政府让ARPANET退役,并由NSFNET取代了ARPANET在Internet中的地位。10.1995年,NSFNET被撤消,美国的商业供应商财团接管了Internet的架构。自1983年,Internet建立以后,加入到Internet中的用户、计算机和网络就以指数形式增长。1985年底,Internet中的网络约有100个,主机约有2000个;1990年底,网络数已有2000个,主机31万个;到1997年底,网络数已超过15万个,主机则超过1600万台。同样,以美国Internet为中心的网络互联也迅速向全球扩展,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北欧诸国先后加入Internet,到1992年初,全世界有45个国家加入Internet,到1998年与Internet互联的国家已超过170个。用户数超过了6000万。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粗略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由北京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起为标志,到1993年。在这期间,先后有多个科研机构、高校开通了于Internet的邮件服务接入。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起始标志是,1994年4月,由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国内其他科研教育单位组成的NCFC(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正式开通了与国际Internet的64k专线TCP/IP连接。继此以后,我国又于1995年11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1996年建成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于1996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金桥网(CHINAGBN)。截止到1998年7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54.2万台,上网用户数117.5万。WWW的发展历史1.1989年,位于瑞士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实施了超媒体项目。它最初的目标是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能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进行科研合作,它只是作为高能物理界通告科研成果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最初方案是由蒂姆.伯纳斯-李(Tim Bemer Lee)负责实施的。2.1990年11月,开发出了最初的WWW浏览器,可以访问超文本。3.1993年,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NCSA)开发出了图形化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这样WWW的应用更直观了,到1994年底,全世界已有超过一万台的WWW服务器。4.1996年和1997年,微软公司相继发布著名的IE浏览器3.0和4.0。尤其4.0实现了与windows95的紧密集成,是操作更简单,界面更加友好。今天的Internet还仅仅是人们向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雏形,从它目前发展的广度和应用的深度来看,其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但有理由相信,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Internet必将在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GB到GBA——掌机的发展史 [转载]过去的掌上型游戏机①GAME BOY 任天堂●本体尺寸:长148×宽90×厚32(mm)●本体重量:300克(包含4颗3号电池)●CPU:6502●最大显示色数:1色(单色4阶调)●画面:160×144(dot)●使用电源:使用4颗3号锰/碱性电池约可连续使用35小时●颜色:灰(以后发行的GAME BOY Bros.共有七种颜色)●发售当初价格:12500日圆②LYNX Atari●本体尺寸:长110×宽275×厚43(mm)●重量:710克●CPU:65C02●最大显示色数:4096色中的16色●使用电池:使用6颗3号碱性电池约可连续使用4小时●颜色:黑●发售当初价格:29800日圆③GAME GEAR SEGA●本体尺寸:长103×宽210×厚38(mm)●重量:570克●CPU:Z80(3.58MHz)●最大显示色数:4096色中的32色●画面:160×146(dot)●使用电池:使用3颗3号碱性电池●颜色:黑●发售当初价格:19800日圆④PC-ENGINE GT NEC Home Electronics●本体尺寸:长185×宽108×厚46.8(mm)●重量:560克●CPU:Hu 65C02(7.16MHz)●最大显示色数:512色中的216色●使用电池:使用6颗3号碱性电池●颜色:黑●发售当初价格:44800日圆⑤GAME BOY POCKET 任天堂●本体尺寸:长128×宽108×厚25(mm)●重量:150克(包含电池重量)●CPU:8bit●最大显示色数:1色(单色4阶调)●画面:160×144(dot)●使用电池:使用2颗3号碱性电池,约可连续使用8小时●颜色:刚发售时有灰、红、绿、黄、黑5种。后来又追加金、银、粉红、紫。●发售当初价格:6800日圆⑥GAME BOY LIGHT 任天堂●本体尺寸:长135×宽80×厚29(mm)●重量:约190克(包含电池重量)●CPU:8bit●最大显示色数:1色(单色4阶调)●画面:160×144(dot)●使用电池:使用2颗3号碱性电池,最多约可连续使用20小时(使用夜光时约12小时)●颜色:金、银●发售当初价格:6800日圆黎明期1989年4月,一台游戏机发售了。由于这台主机让玩家们实现了不管在何时、何处都能玩到游戏的愿望,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在户外也能玩游戏的时代终于到来了!89年4月21日 GAME BOY发售①机体的设想概念虽然是延伸自80年代初期很流行的GAME&WATCH,但是GAME BOY以一台掌上主机能更换卡带,玩一款以上游戏的特点,却是与以往的手掌机有着大大的不同。另外,和主机同时发售的游戏有《超级玛莉奥》、《棒球》等4款。89年6月14日 《俄罗斯方块》发售这是当时在大型电玩上相当流行的俄罗斯猜谜游戏的移植作品,同时也是《俄罗斯方块》益智类游戏的始祖,可说是一款让许多人为了它而买GAME BOY的杀手级游戏软件。还有,它对对战用的通信线的普及率的上升也有重要的影响。89年11月20日 LYNX发售②这是一款无论横放或直放都可以玩、并有着奇特外表的便携型主机。漂亮的彩色液晶画面和充满美式风格的游戏,不管其质量好坏都为当时的许多玩家带来震撼冲击,有的玩家十分狂热地迎接它的到来。90年10月6日 GAME GEAR发售③GAME GEAR不但使用了彩色液晶画面,而且19800日圆的价格,在当时也算是非常的便宜。例如在大型电玩上(街机)很活跃的《超级摩洛哥GP》等著名游戏也都移植过来和主机同时发售。接上分开卖的调频器,还可以收看电视呢!90年11月9日 《F-1赛车》发售这款赛车游戏实现了GAME BOY上首次4人同时对战。虽说可以4人对战,但必须具备4人用的转接器,实在有点不方便,但是这也让玩家深刻地感受到,手掌机的世界原来可以变得如此宽广!90年12月1 PC-Engine GT发售④这个彩色液晶游戏机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够玩PC-E主机的卡带游戏,而拥有数量众多的游戏软件可以和主机对应更是这部游戏机的一大优点。但是要使用2.6英吋的画面来玩文字极多的RPG和SLG此种类型的游戏……实在是有点吃力。91年12月13日 PC-Engine LT99880日圆的超高价格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笔记本电脑、还配备了可以看电视的调频器等等,拥有这些独特风格的特徵的正是PC-ENGINE卡带的专用主机。而4英吋的彩色屏幕变得比较大,在和CD-ROM等硬件的扩展性方面也是十分优异的!成熟期在“次世代主机”的阴影下,这个时期的携带型主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主机价格下降,不断有优秀软件的配合下,这个时期便携型主机可说是日益成熟!93年6月6日 GAME BOY降为9800日圆发售时间已经有4年之久的GAME BOY,在将原来同时捆绑发售的耳机分开来卖之后,价格压低了2700日圆。而这次降价的背景,其实应该是因为主机大量生产,成本减低的结果。所以说只有让主机普及率变高,主机价格才有降低的可能。93年6月下旬 GAME GEAR以“GG PLUS SET”发售之前定价为19800日圆的GAME GEAR,几乎就在GAME BOY降价的同时,也推出了附加一款游戏的“GG PLUS SET”,并以15800日圆的低价销售。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降了7000日圆。而主机附加的游戏有《音速小子》、《なぞぶよ》两种可以选择。93年 GAME BOY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根据统计,1993年度在日本国内的GB出货量约是1000万台,这个数字实在是让人无法想象,毕竟GAME BOY已经发售5年了。当然这也是得益于1993年6月降低售价的影响,但是也正是由于不断推出的游戏,才使GB能继续生存下去。94年11月21日 GAME BOY Bros.全6种颜色发售自从1989年登场以来,只有灰色这一种颜色的GB,开始增加了红、黄、绿、白、黑和透明的外表,感觉更加多样化,不过它们的性能和一代的GB完全相同。由于在广告中木村拓哉使用的是绿色的GAME BOY Bros.,因此绿色GAME BOY的人气度好像比较高。复兴期一款优秀、令玩家称赞的游戏软件可以延长主机的寿命,《口袋妖怪》就是最好的证明。而GB的复活,也刺激了现在众多掌上游戏机纷纷登场的盛况。96年2月27日 《口袋妖怪红·绿》发售拥有激发玩家收集所有口袋妖怪的动力,能够使用通信线来交换资料,妖怪的出现率互不相同的二个版本,具有种种吸引玩家要素的《口袋妖怪》,在玩家的大力支持下稳健地扩展,发售不到一年就成为百万大作。96年3月29日 KIDS GEAR,搭配软件发售将出现在《VR战士》里的角色设计到GAME GEAR主机上的KIDS GEAR,在1996年时搭配了《VR战士Mini》一同发售。虽然用2个按钮来玩《VR战士》是有点辛苦,不过其价格只要14800日圆(似乎也颇合理的)。可视为功能和GAME GEAR相同的微变版本。96年7月21日 GAME BOY POCKET发售⑤“小型化”是这个时期任天堂赋予GAME BOY的全新方向。它实现了大小似乎比外观还要小的感觉。并且操作感也相当的顺畅。虽然我们真的可以把它放进口袋里,不过很奇怪的是说明书上却写着“请勿放进口袋”的注意事项……98年4月14日 GAME BOY LIGHT发售⑥这是第一台在彩色液晶游戏机上搭载了夜光机能的GAME BOY。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也能方便玩家清楚地看清画面,让人玩一次就会着迷,也因此玩家希望彩色夜光GAME BOY登场的呼声日渐升高。98年10月21日 GAME BOY COLOR发售!!接下来群雄割据!!过去辛苦打下掌上游戏机市场基础的元老级小型游戏机——GAME BOY,在98年的10月末将过去只能呈现黑白两色的液晶画面彩色化,并且赋予了更高的性能,在软件阵容方面也作了大幅度的充实。GB首度登场至今虽然已过10年,但劲道仍然强劲!GAME BOY COLOR●制造商:任天堂●价格:8900日圆●1998年10月21日发售逐渐进化而来的第四代机型在使用彩色对应软件时,最多可从32000色中同屏显示56色。高级的彩色液晶将让您的双眼为之一亮!·软件插座 ·红外线通信部分 ·音量控制 ·方向键·外部扩张卡口 ·电源开关 ·A键 ·B键 ·SELECT键·START键 ·外部电源输入端子 ·耳机接续端子 ·喇叭主机规格制品名:GAME BOY COLOR基本性能:处理器:GAMEBOY互换8bit内存:CPU128K内藏VRAM显示屏:液晶/反射型TFT彩色液晶分辨率:160×144(dot)系统软件:黑白、彩色对应同时发色数:56色使用电池:3号干电池两颗连续使用时间:约20小时(使用碱性电池时)尺寸:长133.5×宽78×高27.4mm重量:约138g(含电池约188g)外部端子:通信:有线通信电缆用6针接点、红外线通信机能声音:耳机接续端子电池:外部电池输入端子周边设备周边设备的种类很多!各式各样的周边设备让GAME BOY COLOR的方便性与游乐性增加了许多。GAME BOY POCKET专用AC插头只要插入家用插座中,便可不须使用电池来玩。GAME BOY COLOR以外的GAME BOY主机当然也能使用这种专用AC插头。定价:1500日圆GAME BOY POCKET专用通信接线将它接至主机后,便可进行一对一的通信对战或资料交换。定价:1500日圆立体声耳机可在所有的GAME BOY主机系列中使用它。有了它便能在不受外界干扰的状况下享受游戏的乐趣。定价:1000日圆共有6种COLOR可供选择!目前市面上共有6种不同颜色的GAME BOY主机可供选择。包括美丽的红色系、黄色系以及蓝色系这3种原色,也有略带成人气氛的紫色系。此外,还安排有两种颇受欢迎的透明系(透明色系、透明紫色系)。与其他掌上游戏机一样,GAME BOY照顾了热恋男女的需求,情侣可以携带色调相同的同色系主机!这或许也是游戏之外的另一种乐趣哦!红色系 紫色系 黄色系 蓝色系 透明色 透明紫GAME BOY、GAME BOY POCKET以及GAME BOY LIGHT的初期式样是……10年前发售,并且成为掌上游戏机鼻祖的GAME BOY主机,在这10年间共完成了3次进化,并逐步演进成目前的GAME BOY COLOR。在此期间也诞生了诸如《口袋妖怪》系列等多款著名作品,直至目前仍大受欢迎。GAME BOY就是一种具有如此辉煌历史的主机!它或许会象电视与汽车一样,成为深入千家万户的普及游戏机。GAME BOY这是在1989年发售的元老级GAME BOY。当初的主机颜色虽只有灰色一种,不过在1994年时也发售了彩色版的“GAME BOY Bros.”。GAME BOY POCKET出于方便携带的考虑,1996年发售了更为轻巧的GAME BOY POCKET。使用的电池从原来的4颗3号电池演变成2颗4号电池。GAME BOY LIGHT这个机体是在液晶画面上附加背景灯源的新款式。虽因3号电池的使用而使得能够持续使用的时间增长,不过机体的体积却也因此而增大。POCKET摄影机只要将它插入软件插槽,就能让GAME BOY变身为小型摄影机!由于镜头可进行180度旋转,因此也可一边观看画面,一边进行拍摄。定价:5500日圆POCKET打印机只要接至GAME BOY,便可将使用摄影机所拍下的图片打印在贴纸上,能够与朋友交换贴纸也是乐趣之一。定价:5800日圆特别款式GAME BOY POCKET +《ファミ通》杂志 您曾看过这样的“GAME BOY POCKET”吗?看到在透明机体上所浮现的FAMITSU字样便可知道,这个于1997年发表的款式,事实上是由《ファミ通》杂志所设计的超炫造型主机,是否每位GAME BOY忠实玩家都想收藏它呢
Internet 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诞生。2.在50年代初计算机实现商品化达到了批量生产的状况。计算机体系结构日趋成熟,计算机用户激增,美国军方、各大中型企业、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购置和装备了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以及数据的积累后,如何把分布在各地、各单位的计算机连接成网络,互相通信,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个课题就自然而然的提到了计算机用户和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面前。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和用户开始把眼光投放到了这个领域。3.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始为美国空军设计称为SAGE的半自动化地面防空系统。这个系统分为17个防区,每个防区的指挥中心装有两台IBM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连接防区内各雷达观测站、机场、防空导弹和高射炮阵地,形成联机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程序辅助指挥员决策,自动引导飞机和导弹进行拦截。SAGE系统最早采用了人机交互的显示器,研制了小型计算机形式的前端处理器,制订了数据通讯的最初规程,并提供了多种路径选择算法。这个系统于1963年建成,被认为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先驱。4.紧接着对计算机网络发展起了先导作用的是美国国防部(DOD)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其关键人物是利克里特(J.C.R.licklider)博士。1962年8月,还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利克里特在其论文“在线人机通信”中提出了“银河网络”的概念,预见到全球的计算机将互联起来,使任何人都可以快速的访问任何地点的数据和程序。这种概念和今天的internet十分接近。ARPA自成立以来,基于当时冷战的需要,急于解决一旦核战争而使某些通信线路遭到破坏时,指挥战争的命令和信息如何仍能可靠地传输这个问题。因此,利克里特在论文中提出的概念和思想引起了ARPA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于是,就在这篇论文发表短短几个月后,利克里特应聘成了ARPA的计算机研究计划负责人。此后,ARPA开始了有组织、大规模、富有成效的研究和开发。5.1965年,ARPA、MIT的林肯实验室以及CCA公司联手开展了计算机互联的实际工作,建立了一个由3台计算机组成的实验性网络。实验网中的3台计算机通过低速拨号的电话线直接连接起来。这应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广域计算机网络。并在这次实验中提出了“包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导致了今天广泛应用于Internet的TCP/IP协议的研究和开发。6.1968年,ARPA联合后来成为BBN planet的公司着手进行ARPANET的建设。至1969年底,在两家公司的密切配合下,做为Internet前身的ARPANET正式开始运行。ARPA最初只包括4个站点,以电话线路作为主干网络,它们分别是加州大学洛衫矶分校UCLA,加洲大学圣巴巴分校UCSB,犹它大学Utah和斯福坦研究所SRI,连接的四台计算机分别是:IBM360/75,Sigma7,PDP-10,SDS940。两年后,建成15个节点,进入工作阶段。此后,ARPANET的规模不断扩大。到70年代后期,网络节点超过60个,主机100多台,地域范围跨越了美洲大陆,连通了美国东部和西部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而且通过通信卫星与夏威夷和欧洲等地区的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ARPANET的主要特点是:1.资源共享;2.分散控制;3.分组交换;4.采用专门的通信控制处理器;5.分层的网络协议。这些特点往往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典型特征。7.1983年,由于安全和管理上的需要,ARPANET被分割为两个互相连接的网络,即ARPANET和MILNET,它们之间仍可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这个互联网最初被称为“DARPANET”,但不久就被简单地称为“Internet”这就是最早的“Internet”,它标志着Internet的诞生。不就之后,为了使今后加入Internet的网络和主机不对现有网络产生任何影响,美国国防通信局DCA决定所有ARPANET上的主机都必须使用当时已发展得很完善的TCP/IP协议,这导致Internet环境的形成,为今后Internet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8.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络NSFNET的诞生在Internet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一个划时代的作用。NSDNET将美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连接到了分布在美国不同地区的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不久又将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中等级别的计算机中心连接起来。9.1986年,美国政府让ARPANET退役,并由NSFNET取代了ARPANET在Internet中的地位。10.1995年,NSFNET被撤消,美国的商业供应商财团接管了Internet的架构。自1983年,Internet建立以后,加入到Internet中的用户、计算机和网络就以指数形式增长。1985年底,Internet中的网络约有100个,主机约有2000个;1990年底,网络数已有2000个,主机31万个;到1997年底,网络数已超过15万个,主机则超过1600万台。同样,以美国Internet为中心的网络互联也迅速向全球扩展,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北欧诸国先后加入Internet,到1992年初,全世界有45个国家加入Internet,到1998年与Internet互联的国家已超过170个。用户数超过了6000万。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粗略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由北京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起为标志,到1993年。在这期间,先后有多个科研机构、高校开通了于Internet的邮件服务接入。第二阶段从1994年开始,起始标志是,1994年4月,由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国内其他科研教育单位组成的NCFC(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正式开通了与国际Internet的64k专线TCP/IP连接。继此以后,我国又于1995年11月建成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1996年建成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于1996年9月正式开通了中国金桥网(CHINAGBN)。截止到1998年7月,我国上网计算机数54.2万台,上网用户数117.5万。WWW的发展历史1.1989年,位于瑞士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实施了超媒体项目。它最初的目标是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能共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进行科研合作,它只是作为高能物理界通告科研成果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最初方案是由蒂姆.伯纳斯-李(Tim Bemer Lee)负责实施的。2.1990年11月,开发出了最初的WWW浏览器,可以访问超文本。3.1993年,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NCSA)开发出了图形化的浏览器马赛克(Mosaic),这样WWW的应用更直观了,到1994年底,全世界已有超过一万台的WWW服务器。4.1996年和1997年,微软公司相继发布著名的IE浏览器3.0和4.0。尤其4.0实现了与windows95的紧密集成,是操作更简单,界面更加友好。 今天的Internet还仅仅是人们向往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一个雏形,从它目前发展的广度和应用的深度来看,其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但有理由相信,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Internet必将在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说到internet 的起源,不得不说科学史上这样的一个奇特情况,那就是在科技的发展中,战争的需求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我们把科技看得至高无上的今天,我们在使用科技产品,沉迷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时,可曾想到那些东西也许就是用本来是准备用于人类之间互相撕杀的技术而生产出来的!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东西是首先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比如计算机,起源与美国陆军计算弹道的需要;原子能,来源于二战双方迫切需要强大攻击力和最后打击力量的需要。 而我们现在应用非常广泛的网络,也就是internet,则来源于美国和苏联争霸的需要。 (一)世界internet 发展internet起源于ARPA(Advane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网.在20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国防研究部门提出了个大胆的构想: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当网络中的一部分破坏时,其余网络部分会很快建立起新的联系。当时在美国的4个地区进行了网络互联实验,采用TCP/IP作为基础协议。但当时并没有想到要把这项技术转为民用。从1969年-1983年,internet开始形成,但那时的internet还主要是用于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在一部分每个大学和研究部门中运行和使用.并没有广泛的发展开来.到1983年, internet才开始逐步进入实用阶段,在美国和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学和研究部门中得到广泛使用,作为教学,科研和通信的学术网络.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相继建立了本国的主干网并接入internet,成为internet的组成部分。1986年,NFS(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利用TCP/IP通信协议,在5个科研教育服务超级电脑的基础上建立了NSFNET广域网,以使在全美国实现资源共享。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甚至是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如NFSNET中。1989年,由CREN开发的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成功,为internet实现广域网奠定了基础。从此,internet开始迅速发展。1993年,NCSA发表的Masic以其独特的GUI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紧随其后的网络浏览工具Netscape,internet explorer等的发表,以及WWW服务器的增长,掀起了Internet应用的新的高潮。提到了这里,就不能不说说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 操作系统,以及捆绑在一起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尽管Microsoft因为市场垄断为世人所诟病,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软件公司。Microsoft公司最大的优点就是从不因富有而停止脚步。Win98,Win2000.WinXp等操作系统的发展证明了这些。打开我们的电脑,大部分是用的是Microsoft的操作系统。(跑题了,呵呵!)我说这些是要说明的是,windows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pc机的广泛应用,这也是现在的internet发展速度之这么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二)中国internet发展简述1983年,我国第一次与国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从此拉开了中国internet发展的帷幕。1986年,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商用电话线,与欧洲原子能质子物理研究室(CERN)直接建立了电子通信连接,实现了两个接点之间的电子邮件传输。1986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开始与国际联网,建立了中国学术网络(CANET)。1989年,由世行贷款,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配套投资,开始了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实施高科技信息技术设施项目的建设。1990年,CANET向InterNic申请注册了我国最高域名“cn”。从此,从我国发出的电子邮件有了自己的域名。1992年,中科院网(CASNET)、清华校园网(TUNET)、北大校园网(PUNET)建成。1993年2月,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开始进入规划,计划把全国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连接起来。这是今天教育网的前身。 1994年,由原邮电部投资的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ANNET开始启动,并于1996年正式投入使用。值得庆贺的是,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商用计算机网络,也正式从此开始,我国的网络事业可谓是一日千里,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因特网的来历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 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 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 前身。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 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 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 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 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编辑本段]因特网的过去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 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 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 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⑴支持资源共享;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 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 /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 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 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 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 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 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 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编辑本段]现在的因特网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 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 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 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 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 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 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 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 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 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 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 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 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 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 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 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亚洲一些国家里,当局者却试图封锁本国的网络与国际网连接,其封锁网络技术超过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
Internet的发展历史

因特网发展史

Internet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人类正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社会。人们用各种名称来称呼Internet,如国际互联网络、因特网、交互网络、网际网等等,它正在向全世界各大洲延伸和扩散,不断增添吸收新的网络成员,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Internet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Internet的起源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到1972年时,ARPANET网上的网点数已经达到40个,这40个网点彼此之间可以发送小文本文件(当时称这种文件为电子邮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E-mail)和利用文件传输协议发送大文本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即现在Internet中的FTP),同时也发现了通过把一台电脑模拟成另一台远程电脑的一个终端而使用远程电脑上的资源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Telnet。由此可看到,E-mail,FTP和Telnet是Internet上较早出现的重要工具,特别是E-mail仍然是目前Internet上最主要的应用。2、TCP/IP协议的产生1972年,全世界电脑业和通讯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3年,美国国防部也开始研究如何实现各种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至1974年,IP(Internet协议)和TCP(传输控制协议)问世,合称TCP/IP协议。这两个协议定义了一种在电脑网络间传送报文(文件或命令)的方法。随后,美国国防部决定向全世界无条件地免费提供TCP/IP,即向全世界公布解决电脑网络之间通信的核心技术,TCP/IP协议核心技术的公开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大发展。到1980年,世界上既有使用TCP/IP协议的美国军方的ARPA网,也有很多使用其它通信协议的各种网络。为了将这些网络连接起来,美国人温顿·瑟夫(Vinton Cerf)提出一个想法:在每个网络内部各自使用自己的通讯协议,在和其它网络通信时使用TCP/IP协议。这个设想最终导致了Internet的诞生,并确立了TCP/IP协议在网络互联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3、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可以说是网络的春秋战国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应运而生。八十年代初,D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没有获得美国联邦机构合同的学校仍不能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开始着手建立提供给各大学计算机系使用的计算机科学网(CSNet)。CSNet是在其他基础网络之上加统一的协议层,形成逻辑上的网络,它使用其他网络提供的通信能力,在用户观点下也是一个独立的网络。CSNet采用集中控制方式,所有信息交换都经过CSNet-Relay(一台中继计算机)进行。198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斯蒂文·贝拉文(Steve Bellovin)创立了著名的集电极通信网络——网络新闻组(Usenet),它允许该网络中任何用户把信息(消息或文章)发送给网上的其他用户,大家可以在网络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和其他人进行讨论;1983年在纽约城市大学也出现了一个以讨论问题为目的的网络——BITNet,在这个网络中,不同的话题被分为不同的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电脑订阅,这个网络后来被称之为Mailing List(电子邮件群);1983年,在美国旧金山还诞生了另一个网络FidoNet (费多网或Fido BBS)即公告牌系统。它的优点在于用户只要有一部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互相发送电子邮件并讨论问题,这就是后来的Internet BBS。以上这些网络都相继并入Internet而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Internet成为全世界各种网络的大集合。4、Internet的基础——NSFNETInternet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源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的介入,即建立NSFNET。八十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际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NSFNET互联起来。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NSFNET主干或其子网。
因特网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同时,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因特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己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我国因特网发展中还存在着另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因特网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户总数上,目前全球网民已超过两亿,其中有一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网民数量都领先于中国。但是已经有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跃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网络用户的普及率还十分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了30%以上,而中国仅仅有1.4%。 其次,中国的网络规模距离网络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增加,宽带技术的使用,在网络规模上会有稳步的发展。第三,中国的网络管理法规还相对滞后和不够完善,要根据国家已颁布的《电信条例》修订现有部门规章中不适应的部分,为新业务制定新规定,做到法规到位。第四,由于语言和观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资源上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国网络业在资本投入、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国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国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http://wenku.baidu.com/view/65bfe49851e79b89680226cf.html
因特网发展史

因特网发展史

Internet的历史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⑴支持资源共享;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Network&Science,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00页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1969年12月,当ARPAnet最初建成时只有四个结点,到1972年3月也仅仅只有23个结点,直到1977年3月总共只有111个结点。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后发展成的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 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Internet的规模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 Internet的未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入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Internet的历史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⑴支持资源共享;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Network&Science,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00页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1969年12月,当ARPAnet最初建成时只有四个结点,到1972年3月也仅仅只有23个结点,直到1977年3月总共只有111个结点。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后发展成的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 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Internet的规模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 Internet的未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入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呵呵 ~~多着呢~~
因特网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同时,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因特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己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我国因特网发展中还存在着另一些问题。首先,我国因特网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用户总数上,目前全球网民已超过两亿,其中有一半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网民数量都领先于中国。但是已经有机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跃居世界前五位,乃至前三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所以网络用户的普及率还十分低。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网络用户普及率达到了30%以上,而中国仅仅有1.4%。 其次,中国的网络规模距离网络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增加,宽带技术的使用,在网络规模上会有稳步的发展。第三,中国的网络管理法规还相对滞后和不够完善,要根据国家已颁布的《电信条例》修订现有部门规章中不适应的部分,为新业务制定新规定,做到法规到位。第四,由于语言和观念的原因,中文信息资源上网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另外,中国网络业在资本投入、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外国成功的方式有的在中国未必奏效,因此不能照搬,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
因特网发展史

因特网的发展一共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什么?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1986 : Dial up (Terminal)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WWW站点242739个,国际出口带宽3257Mbps。详情可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Internet发展大事记》。 中国目前有十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互联网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互联网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200家左右。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先后启用了数个国际光缆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韩、环球海底光缆系统、亚欧陆地光缆系统;正在建设的有:亚太2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亚欧海底光缆。1999年共有13条国内干线光缆投入使用或试运行。光缆总长100万公里。国内互联网骨干网络对原有信道全面扩容,中继电路以155M为主。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可达2.5G-40G。Internet的应用范围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互联网(Internet)发展简史:Internet的的原型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ARPANET(阿帕网),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坏时,其余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net。其应用范围也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因特网的发展一共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什么?

Copyright © 2012-2014 Www.tudoupe.Com. 土豆启动 版权所有 意见建议:tdsky@tudoupe.com

土豆系统,土豆PE,win7系统下载,win7 64位旗舰版下载,u盘启动,u盘装系统,win10下载,win10正式版下载,win10 RTM正式版下载,win8下载,电脑蓝屏,IE11修复,网络受限,4K对齐,双系统,隐藏分区,系统安装不了,U盘装系统,笔记本装系统,台式机装系统,diskgenius运用,GHSOT装系统,U盘修复,U盘技巧,U盘速度,U盘不能格式化,U盘复制发生错误,U盘加密,U盘选购,开机黑屏,蓝屏,进不了系统,上不了网,打不开程序,点击无反应,系统设置,PE个性化,PE添加网络,PE维护系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